對腎盂腎炎治則的認識
來源:濟寧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發(fā)布時間:2021-09-28
1.急性期解毒為主,利濕次之 急性腎盂腎炎是由病原菌侵犯腎盂、腎盞黏膜或腎實質(zhì),而引起的炎癥病變。筆者拋棄了傳統(tǒng)的觀念,其病邪不只是濕熱,而主要是毒邪,因此清除毒邪是治療的關(guān)鍵。祛除毒邪的途徑,主要有以下幾種:一是通過藥物,直接作用于毒邪,或者調(diào)動機體的功能,改善內(nèi)環(huán)境而提高機體抗御外邪的能力,祛邪而出。而本病病因主要是毒邪,主要是用寒涼的清熱解毒的藥物,使內(nèi)蘊之熱毒得以清解。也就是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所說:“熱者寒之”的治法。二是使毒邪從小便而出,就是用利濕、利小便的藥物,使蓄積在腎、膀胱內(nèi)部的邪毒,得以疏通排出。利小便就需保證排出足夠的尿量,加速小便的排泄,促進毒邪的排出,不利于毒邪滋生、熾盛。正如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認為,多飲水保證體液平衡并排出足夠的尿量,可促使細菌、毒素及炎性分泌物加速排出,并能降低腎髓質(zhì)及腎乳頭部的組織滲透壓,不利于細菌的生存。這種認識與祖國醫(yī)學的利濕、利小便之法不謀而合。另外兩法,一是通過發(fā)汗的藥物,使毒邪從汗而解。二是用瀉下的藥物,使蓄積在臟腑內(nèi)部的邪毒,得以疏通排出。而膀胱為州都之官,又是清熱解毒為治本之法,故筆者認為急性腎盂腎炎主要選擇清熱解毒、利濕兩種治療方法。因此,繼承了傳統(tǒng)的清熱通淋治法外,還著重強調(diào)清熱解毒,對于腎盂腎炎急性期病因是治療關(guān)鍵,首先是清除毒邪,抑制毒邪之熾盛。根據(jù)本病的病因病機和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臨床經(jīng)驗,提出了治療急性腎盂腎炎當以治療細菌、病毒為本,腎盂腎炎為標;腎盂腎炎為本,小便痛、數(shù)為標;中藥治療,應以解毒為主,利濕次之的獨到見解。他還指出,清熱消炎解毒之藥,能針對細菌病毒起治本作用,利濕則協(xié)助清熱解毒藥,通過小便以排除代謝毒物,但不起治本作用。
治療上強調(diào)辨證與辨病相結(jié)合,因為急性期病因是治療的關(guān)鍵,感染一旦控制,癥狀即隨之緩解。因此,急性期無論臨床表現(xiàn)如何,不論是熱毒熾盛型,還是濕熱毒邪、蘊結(jié)膀胱型,都應以解毒為主,因為解毒藥具有清火解毒、除濕之功,能直接殺滅或抑制多種微生物而逐邪外出,是治本之法。而清熱解毒方藥的作用機制,并非簡單的抗菌和解熱作用,主要是提高了機體吞噬毒素的能力,減輕和對抗各種毒性反應,改善了毒素導致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失調(diào),避免了嚴重的病理改變,這與現(xiàn)代藥物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某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、結(jié)構(gòu),有著不同機制和作用。因此,清熱解毒在急性期是腎盂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。但是,在治療過程中和應用清熱解毒藥物時,一再強調(diào)需注意以下三點:一是濕與熱邪,不似傷寒之一汗可解,溫熱之一清可愈,邪易滯留,治療時為使邪凈,不宜過早停藥。二是熱毒互結(jié),治療時必須以大劑量清熱解毒藥物為宜,對菌尿的轉(zhuǎn)陰、膿尿的消失有較好的療效,為使毒邪潔凈,不易久稽,也不宜過早停藥,以防“爐煙雖息,灰中有火”。三是如《金匱要略》所云:“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滯”,亦如朱丹溪所謂“血受濕熱,久必凝滯”。濕熱毒邪侵害人體臟腑組織,臟腑氣血失調(diào),產(chǎn)生血瘀病理之后果,因此瘀是毒邪演變的病理結(jié)果,往往呈現(xiàn)出熱傷血絡,血與熱結(jié),濕瘀互結(jié),毒瘀膠結(jié)的狀態(tài)。正如八正散伍用大黃,寓意殊深。大黃《本草綱目》載其“治小便淋漓,實熱燥結(jié)”,《藥證》云:“通利結(jié)毒也,能治小便不利”。因此,在清熱解毒利濕時亦注意祛瘀,亦擅用大黃,認為其清熱利濕,化瘀解毒,治療急性腎盂腎炎有殊效。其常用量,根據(jù)患者的體質(zhì)及大便情況,酌情選用。體質(zhì)強壯,大便秘結(jié)者加至10~15克,體弱、大便稀者加酒大黃6克,取其化瘀解毒之力。但筆者認為大黃畢竟是苦寒瀉下之劑,有引起瀉下的不良反應。根據(jù)多年的臨床經(jīng)驗選用白花蛇舌草治療急性腎盂腎炎,該藥甘淡而涼,清熱而不傷胃,利濕而不傷陰,本品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,又有活血之功效,故對急性腎盂腎炎為之佳品,對于老幼體弱者尤宜之,其用量多在30克以上。同時在治療該病時,亦要注意濕瘀互結(jié),瘀是毒邪演變的病理結(jié)果,濕是毒邪滋生的物質(zhì)條件,濕瘀不解也使疾病纏綿。因此,在注重清熱解毒的同時,亦常用益母草以活血利水利濕。該藥具“走水道而化瘀濁,通精路以生新血。”乃化瘀利濕之神品,且價廉易得,尤適宜于急性腎盂腎炎有瘀血之征象時。因此,在治療急性腎盂腎炎時,在辨證的基礎上很注重選擇具有解毒化瘀和利濕化瘀的藥物,對提高療效、消除病邪、防止毒邪滯留有著較好的療效。
2.慢性期重在補腎扶正 慢性腎盂腎炎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認為情況比較復雜,包括混合感染或耐藥菌株感染、全身或尿路局部的并發(fā)癥、腎功能減退、免疫功能及營養(yǎng)狀態(tài)低下等。而筆者認為慢性腎盂腎炎腎虛為本,濕熱毒邪滯留為標。此虛乃為毒邪致傷之后果,是毒邪作用于機體后主要損害人體的腎和胱等組織,產(chǎn)生腎虛、陰傷氣虧之病理后果。因此,此期除了濕熱毒邪留戀,膀胱氣化失司外,往往存在著氣陰的暗耗,氣陰損耗主要表現(xiàn)為腎之氣陰虧損,腎氣不足,蒸騰氣化失司,故膀胱氣化不利;腎陰虧虛,不能滋養(yǎng)肺脾,致使?jié)嵋簻粲隗w內(nèi),郁久化熱蘊毒,更進一步損害臟腑組織,因此可見腎虛是本病的關(guān)鍵,特別是臨床癥狀緩解,菌尿始終未能轉(zhuǎn)陰,往往是正氣虧虛,毒邪滯留的標志。此時正虛邪戀,虛實夾雜,故治療不能單純解毒為主。應指出,淋有緩急之別,證有虛實之分,毒邪有輕重之異,豈能僅有解毒而愈?淋之遷延,用藥不可不用苦寒,但又不可妄投苦寒,宜用甘寒而解毒。筆者認為:“淋之病久,體氣虧耗,腎氣不足,封藏失職,此為敗象之征,應予益腎固攝”。因此,這些精辟的論述、獨到的見解,明確指出了淋證的后期以補腎固本為主,解毒通淋為輔。補腎、扶正固本是預防和治療泌尿系感染的最佳措施,扶正固本不僅僅是為了消除癥狀,更重要的是在于強調(diào)增強機體抗病能力,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加重和復發(fā)。從現(xiàn)代研究角度來看:①補腎能通過調(diào)整人體的神經(jīng)、內(nèi)分泌以及代謝等功能,而發(fā)揮治療作用;②補腎法能提高垂體——腎上腺皮質(zhì)系統(tǒng)的興奮性;③補腎法能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(tài);④補腎法能提高機體非特異免疫功能,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,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;⑤補腎可以改善腎臟功能,使腎盂內(nèi)壓顯著升高,有利于代謝物及毒素的排泄。因此,補腎、扶正固本是治療腎盂腎炎慢性階段的主要方法。
補腎的方藥:筆者欣賞六味地黃湯。方中以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補腎、肝、脾陰,又以澤瀉、茯苓、丹皮利腎水,祛脾濕,瀉肝火,三陰并補,以腎為主,補中寓瀉,是滋補腎陰的基礎方,并曰:該方滋補而不留邪,降泄而不傷正,是治療慢性腎盂腎炎以腎陰虧虛時的最佳方劑。慢性腎盂腎炎的遷延或緩解期,始終存在著正虛與邪戀,既有實證,又有虛證。所以治實不忘其虛,治虛必顧其實。故無論是虛證,或在慢性期,清熱解毒藥物均要應用。因為清熱解毒是針對導致腎虛的病因治療,即使在慢性階段也應采用,只是在選用藥物上不宜用苦寒之劑,而宜甘寒之藥,故臨床上多使用金銀花、白花蛇舌草之類,其性味平和,無耗氣傷陰之弊,療效頗為可靠。
3.活血化瘀,必不可缺 現(xiàn)代醫(yī)學認為,腎盂腎炎感染后,局部炎癥充血、腫脹、滲出,可致血流障礙,產(chǎn)生瘀血。而筆者認為,急性腎盂腎炎時期,瘀血是毒、濕、熱邪阻滯經(jīng)脈的病理產(chǎn)物,因為濕熱毒邪是腎盂腎炎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,它侵害人體臟腑組織,使臟腑氣血失調(diào),產(chǎn)生血瘀之結(jié)果,前人故有“熱之所過,血為之凝滯”和“血受濕熱,久必凝滯”之說。濕、瘀又與熱毒結(jié)合作祟。因此,清熱解毒雖是治療急性腎盂腎炎的主要治療大法,但活血化瘀必不可缺。慢性期,毒邪傷及氣陰,氣陰不足,血運不暢,則瘀血遂生。故曰:慢性腎盂腎炎,濕熱毒邪雖挫,瘀濁殘留,隱患不除,奏功為難,雖補腎為本,故還需泄毒化瘀、活血化瘀。在辨證治療中,加入活血化瘀之品,有助于清除毒邪、濕熱,防止疾病纏綿。故提倡早用活血化瘀之品,一是估計病將成瘀,早用活血化瘀之品。二是瘀既成,立即用活血化瘀藥物。因活血化瘀藥物可改善損害部位的氣血流通,使有效藥物達到病所,有利于毒邪的清除和受損組織的修復,這也是提高療效的措施之一。近代大量動物實驗證明:活血化瘀方藥有改善腎微循環(huán)障礙,擴張腎血管,增加腎血流量,增加纖維蛋白的溶解性,減少血小板凝集,有利于增生性病變的轉(zhuǎn)化和吸收,促進已損傷組織的修復?,F(xiàn)代研究還提示,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有控制感染,抑制免疫的作用。養(yǎng)陰活血藥可以解毒和延長機體的壽命,有利于控制感染。這些均說明,活血化瘀是治療腎盂腎炎必不可缺的治療方法。治療腎盂腎炎用活血化瘀之法,筆者認為也是辨證與辨病相結(jié)合的產(chǎn)物。故在辨證治療中,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、益母草、澤蘭、琥珀等品,有助于本病的恢復。但活血化瘀之藥,雖有助于疾病的恢復,但不宜作為主藥用,急性期表現(xiàn)為濕熱毒邪之征象,以清熱解毒為主;慢性期正氣已傷,治療以“補”為主,故活血化瘀藥不宜作為主藥,只宜當做必不可少的輔佐藥配用,即使用時,當以顧護正氣為念。
綜上所述,急性期以清熱解毒為主,利濕通淋為輔;慢性期以補腎解毒并重,根據(jù)正邪的盛衰,或以扶正為主,或以祛邪為主;但無論在哪一個病理階段,活血化瘀雖不作為主要治療方法,但是必不可少的輔佐治療方法。